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

設計作業評分表

http://www.hkeaa.edu.hk/DocLibrary/SBA/HKDSE/DAT-2013-ScoreSheet-C.pdf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報章評論


長洲擬建巨型人工島
01/05/2012 08:25 am公開累積瀏覽 13 0
港府有意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,昨日公佈 25個選址,包括建人工島、將島嶼相連及延伸海岸線方案,當中建議在長洲以南水域建造一個逾 1500公頃的巨型人工島,相等於 6個長洲,比赤鱲角機場島大。保育人士表明反對填海,認為新界仍有可發展土地,「填咗就冇得返轉頭。」記者:梁德倫、謝明明

當局去年底展開公眾諮詢,探討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增加土地供應的可行性。土木工程拓展署昨公佈 25個可考慮的填海選址,涉及四個填海方案,包括建造人工島、將兩個島嶼相連、在人工海岸線或天然海岸線填海。填海面積由最小的 10公頃至最大的逾 1500公頃,預料最快 2019年推出第一塊土地。填海選址中,以長洲南水域填海造人工島規模最大,至少供應 1500公頃土地,但政府指位置偏遠,運輸連接困難,加上曾發現江豚,未必是最佳選擇。當局又建議將蒲台島與螺洲填海相連,供應至少 300公頃土地,但該區存在珊瑚區和江豚蹤跡,影響生態。
人口料增至 890萬
土木工程處處長唐嘉鴻指,本港人口 2039年預料增至 890萬,以現時人口密度推算要 4500公頃土地發展才可滿足人口增長,即使用盡所有房屋發展地、石礦場、工業及荒廢農地等,仍欠 1500公頃,需在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。當局今年中第二輪諮詢時會篩選出 8至 10個選址供市民討論。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總工程師李鉅標強調,政府沒立場取態;初步雖指海上建人工島對生態影響較小,在長洲南建大型人工島更似可一次過解決問題,但位置偏遠設施欠奉,未必受市民歡迎。他說,現未有詳細環評及成本資料,先交市民決定採取何種填海方法及選址後才討論。他又稱,現未規劃填海所得土地的用途,新土地不一定用作建住屋。
生態熱點為何起樓
環保觸覺反對任何形式填海,質疑政府選址有問題。該會項目經理何嘉寶指,蒲台島與螺洲水深 25米,填海難度高,「嗰度係生態旅遊熱點,點解想用嚟起樓?」在大埔海岸填海會成豪宅項目,擔心政府填海最終只是益了大財團。保護海港協會顧問徐嘉慎反對政府填海作未來土地來源,認為香港仍有大量土地供開發,「香港並非冇地用,新界仲有大量土地未發展,但政府只係諗填海增加土地供應,陸地同海洋都係香港珍貴資源,填咗海就冇得返轉頭。」保護維港行動召集人郭家麒對政府建議極度保留,無詳細環評、造價及成本效益等數據,批評政府以掩眼法諮詢公眾,企圖快刀斬亂麻落實填海,「好似灣仔填海工程翻版,諮詢時無提供足夠資料畀公眾參考,到落實方案後先陸續公佈資料,必定引起市民極大反響,最終受害咪政府管治威信,點解政府撞過咁多次板,都唔識吸取教訓。」
荒島填海令人費解專家憂海豚生態

【本報訊】政府提出的 25個填海選址,不少都位處敏感的生態保育地區,例如長洲以南水域、屯門 40區、欣澳及大埔滘等。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指出,中華白海豚及江豚都常出沒於大嶼山南北水域,若港府堅持在該些地區填海勢必造成生態災難。
批評政府故弄玄虛
洪家耀稱,從生態角度而言應全盤考慮整個香港未來打算填海的工程項目,「好似港珠澳大橋、第三條跑道、焚化爐等等,到底我哋成個環境仲可以承載幾多個工程?」他補充,在龍鼓灘、長洲以南、螺洲等水域都有白海豚和江豚出沒,政府明知在該些生態敏感地區仍要提出填海,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他又批評,若填海是為了增加建屋量,無理由在遠至杳無人跡的荒島填海造地,「你點叫人去住?」懷疑政府今次只是故弄玄虛增加可供選擇的填海地,最終只會捨易取難揀選市民較易接受的選址。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李美華表示,政府選址涉及多個生態重要水域,質疑政府未經深思熟慮便草草拋出方案。她又指,即使當中大埔工業邨外填海也鄰近吐露港,但整個吐露港早已被漁護署列為重要魚類產卵及育苗場,故港府的「心水」簡直是自相矛盾。
政府求地若渴學者質疑計錯數

【本報訊】按照政府推算, 27年後香港人口達 890萬,需額外增加 4500公頃土地,當中 1500公頃土地需填海得來。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質疑,「政府唔能夠單純有需要就填海,如果人口無限量增加,到咗某個極限,香港邊界水域係咪需要全部填晒海?到時香港仲適唔適合居住?」
促提供詳細數據資料
鄭指出,當局應探討長遠人口政策及相關規劃發展,提供詳細數據資料,估算香港可容納的人口上限,「若果香港人口增至 890萬,係咪已經去到一個瀕臨爆煲需要處理嘅範圍,因為人口增加,會帶來基建、交通、教育、醫療等連串社會問題,政府需要盡快去做評估。」不過,研究人口政策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認為,今次當局對香港人口增長的估算已較 2003年時所推算的 900萬人少,相信因過去十年香港人口增長放緩,「我覺得當局今次估計已經偏向穩陣,如果香港近年冇內地人來港產子,相信就好似日本咁出現人口萎縮。」羅又稱,香港已開發的土地只有兩成七,尚有大量土地供發展,「若果以現時 700萬人口同土地使用度計算,香港只需再開發多 5至 6%土地就可應付 890萬人口需求,就算保留四成郊野公園地同兩成天然屏障用地,香港仲有好多空間發展。」
一旦填海 日出康城跌價一成

【本報訊】今次政府提出的填海選址中,鄰近日出康城及將軍澳工業邨的將軍澳灣是其中一個選址,該區區議員及居民聲言大力反對,擔心進一步影響區內居住環境。有地產界人士估計,一旦填海,日出康城樓價下跌一成。將軍澳環保選區的西貢區議員方國珊昨批評,將軍澳新市鎮 90年代發展至今,人口密度已高度發展,該區市中心的地積比例達 8至 9倍, 05年政府與居民達成共識,才承諾不再在將軍澳區填海,並會降低人口密度。
區議員斥政府違背承諾
她批評,今次當局的建議是違背承諾,昨已有不少居民表明反對填海,「唔少街坊話呢區人口密度已經好高,唔應該再填海。」但她指當局提交的資料不足,暫難評估對日出康城的影響,她促請當局盡快提供數據。有地產界人士指出,若當局落實將軍澳灣填海,日出康城樓價將首當其衝,「尤其是海景樓,由海景變樓景,按照以往經驗,樓價會跌一成。」除將軍澳區外,政府也建議在長洲對出建人工島及在屯門三聖灣填海。長洲南選區的離島區議員鄺官穩直言,建人工島除影響長洲生態,也影響漁民生計,未見其利先見其害。屯門區議員蘇炤成表示,視乎填海詳情,若當局放寬該區樓宇高度限制,勢必遮擋區內低密度住宅景觀,並造成屏風效應,居民一定反對。
http://blog.yahoo.com/_RFWE7YDRQNGVEODC7WX6HO3O54/articles/645769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Video2 -香港建人工島?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長洲地圖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長洲地圖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南丫島地圖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南丫島地圖
檢視較大的地圖

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 - SBA: SBA-2簡介

SBA of DAT for 2011-2012
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
設計與應用科技
校本評核設計作業題目

設計作業三:人工島上的度假村
新式人工島度假村可助推廣香港的旅遊業。
第一部分:研究、探討及資料收集
�� 探討現今度假村的各項發展;
�� 探索建設度假村人工島的可行性。
第二部分:設計及製作
�� 發展香港人工島度假村的有關意念;
�� 展示一個新的人工島度假村的各種特色;
�� 收集有關建設人工島的意見。

http://www.hkeaa.edu.hk/tc/sba/sba_hkdse_elective/dse_subject.html?10

擔心工程危及附近的中華白海豚


【明報專訊】香港市民有共識,維港不要再填海,只是按照政府的發展藍圖,似乎填海工程仍是難免,由港珠澳大橋、機場第三跑道、到石鼓洲人工島興建焚化爐,無不涉及大規模填海;新推維港以外25個填海造地方案,更是驚人。
每次總會有環保團體站出來說,「擔心工程危及附近的中華白海豚」。
報章上這麼一句帶過之後,真正明白並感到擔心的人似乎不是很多。
到底這群海上居民的生存狀况如何?
對環境又有多重要、為何非要顧及她們不可呢?

她們是原居民

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和黨員譚榮邦的想法可能很有代表性——在一次回應機場第三跑道對環境的影響時,葉太認為即使填海,「以海豚咁醒目,佢哋應該識得自己游走」;譚則說細個都沒見過中華白海豚,相信海豚都是從別處游過去機場。
沒見過,不等於沒有。早在17世紀西方探險家Peter Mundy在珠江附近海域見到中華白海豚,形容其粉紅色的身影在海水與陽光反射下閃爍奪目,像珠江河口的一顆明珠;1970年代起漁護署一直儲存中華白海豚與其他鯨豚的擱淺紀錄。各種文獻都顯示中華白海豚世居此處,是名副其實的香港原居民。然而,她們的名頭響亮起來還只是回歸前後十多年間的事。
現在被視為「海豚專家」的洪家耀(Samuel)也是95年認識這種動物。他說,當年是因發展即將危及海豚生境,相關研究才有機會開展。90年代初興建赤鱲角新機場涉及1200公頃填海,一群外籍人士擔憂中華白海豚會因而絕種,傳媒跟進,政府才首次撥款進行初步研究,但當時填海工程已開展。95年政府再邀請Samuel的師父、美國鯨豚專家解斐生博士到港展開全面研究,未幾Samuel加入,至今十多年一直每周出海,採集鯨豚出沒數據、測量海洋生境的變化狀况。
由於沒有填海前的基數比較,沒有人知道,地動山搖的那些年,有多少海豚被嚇得倉皇游竄、離開這個世代相傳至少數百年的原居地。研究指出,海豚的腦部比人的大,擁有思想感情、精密的語言系統,甚至有自我意識、會為將來生活規劃,她們也有各自的親族網絡、對居住地的喜好和習慣。因此,將海豚視作人類般去尊重,並不應該只是Samuel等「發燒友」的幻想。「填海的英文是reclamation,要去reclaim番一啲嘢。點解想當然覺得個環境屬於我哋呢?」保護海豚,不純粹因為她們可愛或罕見,就要所有基建或經濟發展讓路;但她們與人類一樣,是生態系統裏的重要成員。人類挾科技之強勢,侵佔再多空間海豚都無還擊之力,但我們何時才有那種胸襟和見識,與她們和平共存?

逼遷的謬誤

在本港水域活躍的鯨豚,主要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兩種,而她們各踞不同水域。中華白海豚愛留在河口鹹淡水交界的環境,即大嶼山的西至北面。因河口淡水帶入很多養分,特別適合黃花魚、獅子魚、九肚魚、烏頭等生長,最合她們的口味。她們出生時身體灰色,在其後約40年生命中,灰色慢慢褪去,形成斑點,最後變成純粉紅色。研究員憑背鰭形狀和斑點分佈辨別每條海豚,由此點算數量;現時整個珠江口約有2500條,而出現在香港水域的約有300條。江豚則喜歡純海水環境,集中在香港南邊與東邊海域。由於江豚無背鰭或斑點可供辨認,亦甚少躍出水面,難以統計數量,研究員只能勾勒出她們比較重要的棲息地。
對於葉劉說「海豚可以游到別處」的論調,Samuel指出,距離珠江口最近的另一個海豚族群要去到汕頭、廈門那邊,海豚不可能如此長途遷徙。2000年漁護署的「香港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」,開宗明義就提出,要確保香港海豚繼續使用香港水域的目標;背後理念是,本來香港適合海豚存活,如果把環境破壞到令她們無法生存的話,就是香港人的失敗。「不應該有這種思維﹕佢唔住呢度珠江口仲有大把地方。硬逼她們離開熟悉的環境,會對她們的生存機會大打折扣。就像我逼你去廣州住,你未必會死,但好難適應。那是很不負責任的。」

家不成家

現時香港海豚面臨海上交通、水質污染和基建填海工程等威脅。來往港澳的高速船航班,由1999年至2010年間增加了77%;每天駛經海豚棲息地的高速船總數多達487班,即平均3分鐘便有一班。由於海底視野模糊,海豚主要靠「回聲定位」系統(發出聲波,然後透過大腦分析回音狀態)了解四周環境,高速船引擎和基建工程的噪音,會嚴重影響這套系統,令海豚難以覓食、分辨障礙物及與同伴溝通。而高速船的船槳、漁民的漁網亦經常把海豚勾至傷痕纍纍。
Samuel說,過去10年間香港出沒的海豚數量減少一半。由於不能斷定是遷移還是死亡,故難以掌握死亡率變化,擱淺的數字則時高時低,未成明顯趨勢。但確定的是,生存環境惡化,包括水質污染,一方面令海豚食物(魚類)減少,另一方面亦影響繁殖能力和免疫系統。海豚是胎生哺乳類動物,幼豚出世後會跟隨母親生活一段日子,故生育率較容易觀察。據外國研究,海豚約3年可以生一胎,15年應可生5、6胎;但香港的海豚媽媽十幾年來只誕下一至兩胎,幼豚還不時夭折。研究員多次目睹,幼豚夭折後母親伴屍,用頭部不斷頂着BB屍體不想它沉落,連續數天拒絕進食。

補償的迷思

港府的環評制度向來引人詬病,Samuel舉例,石鼓洲焚化爐項目裏,環保署既是工程倡議者、又是環評制度的執行者,角色衝突明顯;工程公司自行找環境顧問公司做環評,顧問能否把持良心和公正講出客戶不想聽的說話?日本、歐美等國家會由工程倡議者自己做一個,政府或民間出資做另一個以供比對。數年前大埔龍尾泥灘要改建成泳灘,顧問公司說沒有特別生態價值,但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和一批網民自發做調查,卻發現極多珍稀品種,顯示顧問公司沒有公正評估;可惜在現行制度下,龍尾改建工程還是順利上馬。
環評制度下的「補償方案」,又是另一迷思。例如長實買下豐樂圍80公頃濕地,當中5%面積用來建樓出售,餘下95%保留為濕地,便算補償,「原本100%都是濕地,你如何用95%去補償建了樓的5%呢?」港珠澳大橋中段需要填出130公頃的人工島,補償要求劃出大小磨刀洲一帶共800公頃海域作為海岸公園,「其實你唔去『補償』,那本來都是海豚用的地方,劃為海岸公園只是承諾以後該處不會再受破壞,或者有權要求船隻駛經時減速而已。好比你有10間屋,我要拆你一間,卻不是起番一間新的給你,而是承諾以後不會拆你餘下9間。所以海豚永遠都是輸家,她們生活的地方只會愈來愈少」。
亦有些補償方案會在別處另造同等面積生態保育帶,但基建工程完成後卻貨不對辦,如新機場已建成多年,說好了的紅樹林、淡水濕地保育區仍未做好。海洋環境一旦遭填海破壞,更難補償。「天然海岸線多石罅、彎曲空間可讓生物棲息和依藏,避開大魚和漁民捕撈,是魚類理想孕育區。海岸生物豐富,海豚才有足夠食物。填海將海岸線拉直,即使人工造成彎曲、或者擺放人工瑚礁,效果都難與天然的相比。」

微笑背後

鯨豚類是海洋食物鏈的最高層消費者,對維持整個生態系統平衡極其重要,要是有天連最強的鯨豚都無法在香港生存,表示海洋生態已嚴重錯亂,最終亦會危及人類。
海豚在人工環境很快死亡,因為她們都是硬生生被捉到水族館、住在空間狹窄的水池裏,就像人被困在浴缸中一樣,更在訓練員以食物要脅下被迫做出違反本性的動作娛樂觀眾。如果你見到海豚的樣子像在微笑,其實只是臉部構造所致,並不代表她們快樂。
真正快樂的海豚是在海中、與自己的親人一起,不被人類經濟活動過分騷擾地過日子。要親近和認識海豚,應參加負責任的出海觀賞團,不盲目驅船追着海豚,也不要餵食。

「海豚專家」簡介﹕洪家耀Samuel

Samuel推介「香港海豚觀察有限公司」,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此網站:
www.hkdolphinwatch.com
文 林茵
圖片提供 洪家耀
編輯 方曉盈